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,诈骗手段也在不断翻新,给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。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近期发布了一份风险提示,提醒广大消费者要警惕各种新型诈骗,增强打假维权能力,守护家人和亲朋财产的安全。
1、一种新型诈骗方式是校园贷款连环套。不法分子以“零门槛、无抵押、无利息”等虚假信息为诱饵,引诱学生盲目借贷,并隐瞒关键信息如手续费、服务费、还款期限和逾期赔偿等,导致学生借贷时背负高额利息。当学生无力偿还欠款时,不法分子再次出现,诱骗学生在新平台上贷款,形成连环贷的局面。一些不良校园贷机构、不良培训机构和职业中介机构还会以专业培训、兼职实习介绍和就业推荐等名义,捆绑推荐借贷业务,诱骗学生通过高息借贷缴纳培训费和中介费。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冒充政府工作人员,以“禁止大学生网贷”和“查询征信”为借口,诱导学生将网络贷款转至所谓的“清查账户”,使借贷学生陷入资金和信用的双重危机。
2、另一种新型诈骗方式是“AI换脸”诈骗。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,通过计算机算法合成受骗者亲人、领导同事或公职人员的面容和声音,冒充这些人员身份进行诈骗。他们会使用事先准备好的套路话术,通过视频通话、语音轰炸等手段降低受害者的防备心理。一旦受害者听信诈骗分子的骗术,可能会被要求转账、提供个人敏感信息或执行其他欺诈行为,导致财产损失和个人信息泄露。
3、还有一种新型诈骗手段是冒充监管部门诈骗。不法分子冒充金融监管机构、公安机关、税务机构等部门的工作人员,通过电话、短信或邮件等方式联系消费者,声称其账户涉嫌洗钱、欠税等问题,要求提供个人账户信息或进行资金划转,以此达到非法获取资金的目的。他们通常使用威胁、恐吓、虚假处罚等手段,诱使消费者在恐慌中做出错误的决策。
为了防范这些新型诈骗手段,消费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建议:
1.提高警惕,保持警觉。要时刻提醒自己诈骗手段的多样性和不断更新,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诱导和要求。
2.加强自我保护意识。不要随意泄露个人敏感信息,包括身份证号码、银行账户信息、账户密码等。谨慎对待陌生人的电话、短信和电子邮件,尤其是涉及资金和个人信息的内容。
3.确认身份真实性。如果接到冒充监管部门或其他机构的电话,要求对方提供相关证件和工作证明。可以通过独立的途径联系相关机构,核实对方的身份和要求的真实性。
4.学会辨别欺诈信息。要警惕不实宣传、过度承诺和虚假广告。对于校园贷款、投资理财等涉及财务风险的决策,要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调查,避免盲目跟风。
5.密码和账户安全。定期更改密码,使用强密码组合,并避免在公共场所使用不安全的Wi-Fi网络。及时监测个人银行账户和信用卡交易,发现异常及时报告银行。
6.寻求帮助和举报。如果成为诈骗的受害者,应及时报警,并向相关金融机构、公安机关或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寻求帮助和咨询。